上海南汇东滩的鹀类
本文对上海记录的22种(含南汇东滩19种),加上1种周边分布的鹀类,共23种作简单介绍。11种冬候鸟和3种旅鸟都在上海南汇东滩有稳定记录。黄眉灰头鹀、三道眉草鹀、黑头鹀、蓝鹀和圃鹀5种是南汇东滩有记录的迷鸟。另外,白头鹀和灰鹀在上海有记录,但在南汇东滩没有。雪鹀是上海的历史记录。凤头鹀在上海周边有不少记录,今后有可能在上海被记录到。
中国有记录和分布的鹀类有33种属于3个科,上海有22种2个科,南汇东滩是19种2个科。其中,铁爪鹀和雪鹀属于铁爪鹀科,其余是鹀科。所有鹀类在上海没有繁殖,没有夏候鸟和留鸟,如前所述,都为冬候鸟、旅鸟和迷鸟。
鹀类为小型雀形目鸟类,羽色多为褐色,有些雌雄相似,有些相异,有的种类有鲜艳的黄色、褐色。喙短粗而壮实,呈圆锥形,切缘微向内曲,当嘴闭合时,上下切缘不紧贴,中间有缝隙。鹀科中大部分的种类尾羽外缘有白边,只有栗鹀、黑头鹀和灰鹀外侧尾羽无白斑。
* 以下居留类型和活动规律的描述地点都是在上海南汇东滩;
*下面未说明地点的记录和照片都是在上海南汇东滩。
1
灰头鹀
Emberiza spodocephala Pallas, 1776
Black-fac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和上海南汇东滩分布有2个亚种。
E. s. spodocephala指名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北部。越冬于我国华东和华南。
E. s. sordida西北(普通)亚种,繁殖于华中。越冬于尼泊尔中部到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北部。
【活动规律】
E. s. spodocephala指名亚种是多见冬候鸟。在南汇东滩和市区公园绿地多单独活动。主要出现时间是10月上旬至次年5月中旬。
E. s. sordida西北亚种是偶见迁徙过境鸟。在南汇东滩多单独活动。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E. s. spodocephala指名亚种雄鸟,头、颈、喉及胸暗灰色,颏及眼先黑色,下体近白,也有的个体浅黄
Kai Pflug拍摄于2020年3月13日
E. s. spodocephala指名亚种雌鸟,头和上身灰褐色,有皮黄色眉纹、下颊纹和领圈,下体污白。
程健拍摄于2019年10月
E. s. sordida西北亚种雄鸟,头、颈、喉及胸暗灰色,颏及眼先黑色,下体黄绿色。
Kai Pflug拍摄于2020年4月22日
E. s. sordida西北亚种雌鸟,整体与指名亚种相似,但喉、胸、腹黄色,腰及尾上覆羽褐色。
Kai Pflug拍摄于2020年9月27日
2
黄眉灰头鹀
Emberiza personata Temminck, 1836
Masked Bunting
【分类分布】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2.1根据Weissensteiner et al. (2014)、Päckert et al. (2015);Brazil (2018)和HBW/Birdlife的建议,将原灰头鹀的E. s. personata日本亚种分拆升级为独立种。中文名暂定为黄眉灰头鹀,英文名Masked Bunting。
我认为似乎叫黄喉灰头鹀更符合其特征。
单型种。繁殖于俄罗斯库页岛到南部和千岛群岛,以及日本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和中部。越冬于日本从本州北部到伊豆岛和琉球群岛。
【活动规律】
迷鸟。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黄眉灰头鹀雄性,有黄色眼后细眉纹,眼先和颏黑色,喉、胸、腹皆黄色,体侧黑褐色纵纹。
2020年4月12日蛙哥拍摄到1只。
黄眉灰头鹀雌鸟的腰和尾上覆羽绿灰褐色,而不同于灰头鹀E. s. sordida西南亚种雌鸟。
3
白眉鹀
Emberiza tristrami Swinhoe, 1870
Tristram's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繁殖于我国东部,俄罗斯东南和朝鲜。越冬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中南半岛北部少见。
【活动规律】
偶见冬候鸟。在南汇东滩和市区公园绿地多单独活动。主要出现时间为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下旬,迁徙季记录数量远多于越冬数量,春迁大大多于秋迁。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异,共同的主要鉴别特征是无纹的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无短冠羽,后颈无栗红色。
白眉鹀雄成鸟,白色顶冠纹、眉纹和髭纹,黑色侧冠纹、颊和喉,胸胁栗褐色具深色纵纹,无纹的腰及尾上覆羽栗红色。
穿行印象拍摄于2020年4月18日
白眉鹀雌成鸟,羽色较雄鸟淡,整体偏黄褐色,褐色耳羽后部有黑斑,无纹的栗红色腰及尾上覆羽。
北红尾鸲拍摄于2020年10月6日
4
黄眉鹀
Emberiza chrysophrys Pallas, 1776
Yellow-brow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中部及东部。越冬于长江游流域以南。
【活动规律】
偶见冬候鸟,在南汇东滩和市区公园多单独活动,比白眉鹀少见。主要出现时间为10月中至次年5月上旬,4月迁徙记录最多,秋迁和越冬记录数量差不多。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鉴别特征是具有略微竖起的冠羽,眉纹前半段黄色后半段白色,耳后白斑明显,腰及尾上覆羽栗色的鱼鳞状斑纹较淡。
黄眉鹀雄性,侧冠纹和耳羽黑色,前半段眉纹鲜黄。
Pheonix拍摄于2019年4月28日
黄眉鹀雌性,淡褐色耳羽外侧包围黑纹,有黑色髭纹,黄色眉纹较淡。
北红尾鸲拍摄于2021年5月9日
5
黄喉鹀
Emberiza elegans Temminck, 1836
Yellow-throat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和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于我国中部和东北、朝鲜半岛及西伯利亚东南部。
上海南汇东滩分布的是E. e. elegans指名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及黑龙江北部,越冬于华东、华南。
E. e. ticehursti东北亚种,繁殖于俄罗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及我国东北,越冬于山东、朝鲜半岛。
【活动规律】
上海冬候鸟,在南汇东滩和市区公园单独或集小群活动。主要出现时间在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越冬的记录大大多于迁徙季。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具显著短羽冠,眉纹和喉部黄色
黄喉鹀雄性繁殖羽,头部黑色和黄色浓重,胸部黑色形大三角斑。
Kai Pflug拍摄于2020年3月31日
黄喉鹀雄性非繁殖羽,头部和胸部的色块较繁殖羽暗淡。
穿行印象拍摄于2021年4月10日
黄喉鹀雌鸟,头部暗褐色冠羽和颊,淡黄色眉纹和喉部。
Ecol拍摄于2020年11月21日
6
田鹀
Emberiza rustica Pallas, 1776
Rustic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中部及东部。越冬于长江游流域以南。
【活动规律】
上海冬候鸟,在南汇东滩湿地荒野集小群活动。主要出现时间: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越冬记录远多于迁徙季。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显著的黑色短羽冠,顶冠纹后半段白色,栗红色后颈,鳞片状栗红色腰及尾上覆羽,胸胁具栗红色纵纹。
田鹀雄性,头部黑色和白色对比显著,繁殖羽栗色更红浓。
穿行印象拍摄于2021年3月21日
田鹀雄性非繁殖羽,胸部几乎没有纵纹,胁部栗纹粗重,头上黑纹略淡。
Ecol拍摄于2021年2月13日
田鹀雌性,羽色较淡,头部淡黑褐色和皮黄色块。
Ecol拍摄于2021年1月30日
7
小鹀
Emberiza pusilla Pallas, 1776
Little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繁殖于欧亚大陆极北部;越冬于长江游流域以南,印度次大陆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
【活动规律】
多见冬候鸟,在南汇东滩等湿地荒野常集群活动。主要出现时间为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1至4月记录数量较11和12月份多。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体型小,白色眼圈,褐色耳羽外侧黑纹包围,耳羽后部有白斑,胸胁有黑色纵纹。
小鹀雄性,侧冠纹粗而黑,脸红褐色。
三氧化二砷拍摄于2020年4月4日
小鹀雌性,似雄性非繁殖羽,脸上的红褐色较淡,喉色淡。
Ecol拍摄于2021年1月30日
小鹀第1年冬羽,似雌鸟,但脸及头上褐色更淡。
梅拍摄于2020年10月24日
8
栗耳鹀
Emberiza fucata Pallas, 1776
Chestnut-ear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和我国有3个亚种分布。
上海南汇东滩记录的是E. f. fucata指名亚种。此亚种繁殖于贝加尔山区、蒙古东北、库页岛、中国东北至朝鲜半岛以及日本,越冬区在中国的东南部以及东南亚北部。
E. f. kuatunensis挂墩亚种繁殖于华东的浙江、福建,越冬于华南,孟加拉,和中南半岛北部。
E. f. arcuata西南亚种繁殖于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西北至尼泊尔及中国中部,越冬区在印度北部及缅甸北部。
【活动规律】
多见冬候鸟,在南汇东滩湿地集小群活动。主要出现时间为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除5和10月,其余月份记录数量相差不多。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鉴别特征是栗色耳羽,头顶灰色,细白眼圈,黑色髭纹延伸至胸部和黑色纵纹相连,下面具栗色胸带。
栗耳鹀雄性繁殖羽,栗红色耳羽、灰色头及后颈,胸部有显著黑色纹和栗色胸带都较显著。
马小刚拍摄于2021年10月31日
栗耳鹀雄性非繁殖羽,羽色较淡,头顶至颈后偏褐色,黑色胸纹和栗色胸带也较淡
穿行印象拍摄于2021年11月13日
栗耳鹀雌性,似雄性非繁殖羽,但羽色更淡,上胸黑色纵纹较细而稀。
黄海拍摄于2022年2月20日
9
铁爪鹀
Calcarius lapponicus (Linnaeus, 1758)
Lapland Longspur
【分类分布】
全球有5个亚种,繁殖于北极区的苔原冻土带,越冬至欧亚北美中部及沿海地区。
我国和上海南汇东滩分布的亚种是C. l. coloratus东北亚种,繁殖于勘察加半岛东岸外的小岛,至我国东部以及中部越冬。
【活动规律】
少见冬候鸟,在南汇东滩冬季休耕地集群活动。主要出现时间为12月下旬至2月下旬,2021-2022冬季在南汇东滩有300只左右的群的稳定栖息记录,之前仅在崇明岛相对多一些记录。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铁爪鹀雄性繁殖羽换羽中,头、颈、喉及胸侧均为黑色,眉纹后段及颈侧白色,下颈及上背浓栗色。
Ecol拍摄于2022年2月5日
铁爪鹀雄性非繁殖羽,喉及胸残留部分黑色,深色颊纹,腹部污白。站立时能见2条白色翼带。雌鸟与其相似。
北红尾鸲拍摄于2022年1月1日
铁爪鹀群,叶海江拍摄于2022年1月9日
10
苇鹀
Emberiza pallasi (Cabanis, 1851)
Pallas's Reed Bunting (Re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有4个亚种,繁殖区不连续分布于从俄罗斯的欧洲东部,蒙古,至勘察加半岛。
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上海南汇东滩分布的是E. p. polaris东部亚种。该亚种繁殖于乌拉山区北部、西伯利亚北部至勘察加北部,至亚洲东部越冬。
E. p. pallasi指名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及蒙古北部,至我国东北(黑龙江北部)。越冬于我国西部和北部(新疆和内蒙古)。
【活动规律】
多见冬候鸟。冬季在南汇东滩荒野各处较易见,主要在芦苇湿地单独或集小群活动。主要出现时间于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1月之后记录比之前更多。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有喙较尖而细,小覆羽灰色,腰及尾上覆羽浅灰褐色。
苇鹀雄性繁殖羽换羽中,喙灰黑色,头至上胸黑色夹白色髭纹,后颈黄褐色。
Ecol拍摄于2021年4月24日
苇鹀雄性非繁殖羽,羽色较淡,喉黑色转淡,颈环皮黄,小覆羽灰色。
达瓦里西拍摄于2020年3月5日
苇鹀雌性,头上及耳羽褐色,耳羽外侧暗褐色纹,眉纹米白,上喙黑下喙粉褐色,具深褐色颚线,小覆羽灰色。
Ecol拍摄于2022年2月27日
苇鹀幼鸟,整体褐色较淡
Ecol拍摄于20201年3月14日
11
红颈苇鹀
Emberiza yessoensis (Swinhoe, 1874)
Japanese Re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有2个亚种,繁殖于日本、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的极东南部。越冬往南至日本沿海、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
我国和上海南汇东滩是E. y. continentalis东北亚种。该亚种繁殖于我国东北,蒙古东部和俄罗斯乌苏里地区。在华东沿海地区越冬。
E. y. yessoensis指名亚种繁殖于日本本州和九州中部和南部。越冬于日本和韩国南部。
【活动规律】
偶见冬候鸟。数量较少,主要在南汇东滩芦苇湿地单独活动。主要出现时间为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
【保护等级】
IUCN濒危和保护等级是近危NT。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非繁殖的主要鉴别特征是黑褐色三角形耳羽,后颈红褐色,小覆羽灰色,腰及尾上覆羽红褐色。
红颈苇鹀雄性繁殖羽换羽中,喙灰黑色,繁殖羽头至前颈全黑,无白色髭纹。
陈琪拍摄于2020年4月5日
红颈苇鹀雌性,上喙黑色,下喙粉褐色,眉纹和颊纹皮黄,黑褐色三角形耳羽,黑褐色髭纹,喉白。
虾滑拍摄于2022年1月17日
12
芦鹀
Emberiza schoeniclus (Linnaeus, 1758)
Common Reed Bunting (Re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有19个亚种,广泛分布于古北界。
我国有7个亚种分布,上海南汇东滩是E. s. pallidior疆西亚种,也可能是E. s. pyrrhulina新疆亚种。
E. s. pallidior疆西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西南到贝加尔湖之间,越冬于在亚洲中、西南部。
E. s. pyrrhulina新疆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的勘察加班到,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于日本中部,韩国和我国华东。
【活动规律】
少见冬候鸟。在南汇东滩芦苇湿地单独活动。
【保护等级】
IUCN濒危和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非繁殖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上喙呈弧形,小覆羽栗色,腰及尾上覆羽浅灰褐色。
芦鹀雄性非繁殖羽,上喙呈弧形。
汪谦岳拍摄于2021年2月7日
芦鹀雌性非繁殖羽,小覆羽栗色。
李伟拍摄于2020年4月6日
13
黄胸鹀
Emberiza aureola Pallas, 1773
Yellow-breast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和上海南汇东滩分布有2个亚种。
E. a. aureola指名亚种,繁殖于东欧、西伯利亚北部向南至蒙古的中、西部及贝加尔地区。越冬区在印度至东南亚大陆部分。本亚种体色较淡,背上黑纹较少,腹面黄色亦较淡而亮。
E. a. ornata东北亚种,繁殖于蒙古东北部,向东经中国东北至勘察加半岛、朝鲜半岛北部及日本北部。冬天至华南一带度冬。本亚种背面栗褐色较暗,背上斑纹多,腹面黄色较暗。
【活动规律】
少见迁徙过境鸟,在南汇东滩单独或集小群活动。主要出现时间在5月上旬,以及10月至11月中旬,秋迁比春迁的记录多并且停留时间长。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极危CR,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胸腹黄色,2条白色翼带。
黄胸鹀雄性繁殖羽,顶冠及颈背栗色,脸及喉黑色,黄色领环与黄色的胸腹部中间有栗色胸带,翼角有显著的白色三角斑(这只的拍摄角度未体现)。
怪兽拍摄于2021年8月22日
黄胸鹀雄性非繁殖羽,顶冠、脸及颈背褐色,喉胸腹黄色不如繁殖羽鲜艳。
Kai Pflug拍摄于2020年9月27日
黄胸鹀雌鸟,羽色较淡,耳羽外侧黑纹包围,2条翼斑。
穿行印象拍摄于2020年10月11日
14
栗鹀
Emberiza rutila Pallas, 1776
Chestnut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繁殖于俄罗斯中部和东部,及我国东北;越冬于华南和东南亚。
【活动规律】
少见迁徙过境鸟,在南汇东滩多是单独活动。主要出现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及10月中旬下旬,春迁的记录数量比秋迁多3倍。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雌雄相异,共同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头和上身栗色或偏栗色,下胸和腹部黄色,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无白色翼斑和尾羽羽缘。
栗鹀雄性繁殖羽,头、颈、上胸、背、腰及尾上覆羽都为醒目的栗红色。
达瓦里西拍摄于2020年10月26日
栗鹀雌性,头和上体褐色偏栗,黑色髭纹,淡黄色喉胸腹,没有明显的翼斑。
Kai Pflug拍摄于2019年10月31日
15
硫磺鹀
Emberiza sulphurata Temminck & Schlegel, 1848
Yellow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繁殖于日本本州西部和北部。越冬地并不十分确定,可能是在华南、台湾和菲律宾。
【活动规律】
少见旅鸟。主要记录时间是4月下旬,5月初和11月也有过记录。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易危VU。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头黄绿色,白色眼圈,2条白色翼斑,胸腹浅黄绿色。
硫磺鹀雄鸟,眼先和颏黑色
张东升拍摄于2019年4月25日
16
三道眉草鹀
Emberiza cioides Brandt, JF, 1843
Meadow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有5个亚种,分布于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中国北部及东部,东至日本。
E. c. ciopsis日本亚种繁殖于库页岛、日本,越冬于冬季至日本南方。
我国有4个亚种。
E. c. castaneiceps华东(普通)亚种为留鸟分布于中国华中及华东,上海市的记录是这个亚种。
【活动规律】
罕见迷鸟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重要记录】
2006年3月5日项乐记录2只。
2022年2月11日赵天天拍摄1只。
【图示鉴别】
雌雄相似,主要鉴别特征是灰白色的粗眉纹和下颊纹及喉部,顶冠纹、耳羽和髭纹栗褐色,胸胁栗棕色。
三道眉草鹀E. c. castaneiceps华东亚种雄鸟,耳羽栗红色。
袁珂拍摄于浙江小洋山
三道眉草鹀E. c. ciopsis日本亚种雄鸟,耳羽棕黑色。
赵天天拍摄于2022年2月11日
中国之前尚无E. c. ciopsis日本亚种的记录,如果此记录被认可,将补全三道眉草鹀5个亚种在我国分布记录。
17
黑头鹀
Emberiza melanocephala Scopoli, 1769
Black-head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繁殖于地中海东部至中亚;越冬在印度。迷鸟至泰国、中国、日本及婆罗洲等地。在新疆西部的天山有极少的迁徙鸟记录。
【活动规律】
罕见迷鸟。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黑头鹀幼鸟,头顶和胸部有黑细纵纹,喉白,有2条灰白色翼斑,这只鸟羽端磨损严重,翼斑较弱,尾羽无白色。雌鸟尾下覆羽黄,此鸟灰白是幼鸟特征。
Ecol拍摄于2021年10月23日,上海市和南汇东滩新记录
Chris Rose绘制,引自Birds of the World网站
18
蓝鹀
Emberiza siemsseni (Martens, GH, 1906)
Slaty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中国特有种,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岷山,四川南部,安徽黄山和大别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及广东车八岭。
【活动规律】
罕见迷鸟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重要记录】
2016年5月29日赵海明在上海南汇东滩拍摄1只,上海鸟类新纪录。据传,当时有外国观鸟人记录到5只。
Chris Rose绘制,引自Birds of the World网站
张笑磊拍摄于杭州临安清凉峰
19
圃鹀
Emberiza hortulana Linnaeus, 1758
Ortolan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分布于西欧及中欧、中亚至阿尔泰山及蒙古西部。迁徙至非洲越冬,极少至印度。在我国不常见于新疆。
【活动规律】
上海罕见迷鸟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重要记录】
2012年5月12日本色摄影(网名)拍摄1只,上海市新记录。
【图示鉴别】
Chris Rose绘制,引自Birds of the World网站
自然之美拍摄于新疆布尔津
20
白头鹀
Emberiza leucocephalos Gmelin, SG, 1771
Pine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和我国有2个亚种,上海有记录的是E. l. leucocephalos指名亚种,该亚种分布于从俄罗斯在欧洲的东部到东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
E. l. fronto青海亚种分布于青海东北部和甘肃南部。
【活动规律】
罕见迷鸟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重要记录】
2010年10月9日袁晓等在横沙岛记录1只。
2011年11月22日章麟在崇明东滩保护区记录1只。
南汇东滩尚无记录。
【图示鉴别】
Chris Rose绘制,引自Birds of the World网站
程健拍摄于北京
21
灰鹀
Emberiza variabilis Temminck, 1836
Grey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有2个亚种。我国有1个亚种E. v. variabilis,繁殖于勘察加半岛、库页岛及日本北部。越冬于日本南部及琉球一带。《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把本种视为单型种,并无亚种分化。
【活动规律】
罕见迷鸟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重要记录】
2004年11月20日上海复旦大学在芦潮港西边采集1只标本。
2010年10月29日Angus Lamont在闵行区春申万科城记录到1只灰鹀,此记录有争议。
该鸟种在南汇东滩尚无记录,《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2000)记载“有记录偶见于中国东部沿海、台湾及宁夏的贺兰山。”。
【图示鉴别】
雄鸟繁殖羽通体青石灰色,上背具黑色纵纹;非繁殖羽羽色转淡,多锈褐色,腹烟灰色有杂斑。雌鸟羽色灰暗,褐色及纵纹均似灰头鹀,但腰及尾上覆羽栗红色。雌雄鸟外侧尾羽均无白色。
Chris Rose绘制,引自Birds of the World网站
上海复旦大学祖嘉生物博物馆
22
雪鹀
Plectrophenax nivalis (Linnaeus, 1758)
Snow Bunting
【分类分布】
全球有4个亚种。繁殖于北极区苔原冻土带及海岸陡崖。越冬南迁至大约北纬50°。
我国分布的亚种是P. n. vlasowae北方亚种,繁殖于欧洲东北部到西伯利亚东北部,越冬于亚种中部和东部。
【保护等级】
IUCN濒危保护等级是无危LC。
【重要记录】
雪鹀在上海鸟类名录中为D类,历史上的记录,仅见于文献资料,但记录来源和生存状况不明的鸟类。
近年在江苏省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如东等地有记录,冬候鸟。
【图示鉴别】
体型较大,雌雄略异,非繁殖羽头胸腹在白色底上有橙褐色。
张笑磊于2018年11月4日在内蒙古海拉尔拍摄
23
凤头鹀
Emberiza lathami Gray, JE, 1831
Crested Bunting
【分类分布】
单型种。全球分布于印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及中南半岛北部。在国内常见于华中、东南及西南。
在上海尚无记录,但在江苏的宜兴溧阳,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有少量记录。
冬季会扩散至平原农田觅食栖息。
【保护等级】
IUCN濒危和保护等级是无危LC。
【图示鉴别】
不会被误认的体大的深色鹀,体长约17厘米,和白头鹎差不多大。
张笑磊于2017年2月24日在广西弄岗拍摄
结束语:
文中鸟种在上海南汇东滩出现的时间来源于“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数据统计,在此表示感谢!
特别感谢为本文提供照片的鸟类爱好者和长期为南汇东滩鸟类观察提供记录的伙伴们!
因本人的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问题,如对雌幼鸟和非繁殖羽的判断,还有亚种的描述等方面,恳请大家指正,可在评论区发表或私信我,感激不尽!
聚焦上海临港地区南汇东滩湿地的生态保护和鸟类保护。宣传生态文明,提高公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